展讯|“新风”: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与成都画院青年艺术家中国画联展

2022-06-11 11:28:53 作者: 白衣 来源: 六九艺术网 已阅读140622次
摘要: 本次展览就是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和成都画院共同为青年艺术家们举办的联展,一方面是为成都观众奉上的一场质量上乘的“院体”新展,一方面也是推动两院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交流。本次展览主要集中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呈现出在新时代画院体制下青年艺术家们的丰富面貌,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画院“新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继承发展、敢于创造。

展览时间

2022年6月10日-7月24日

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成都画院

(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

主办单位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

承办单位

成都画院美展馆

参展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

王耀奎、徐冬青、杨晓刚、袁玲玲、云门张岩、冯 超、吴金龙、刘军利,孟祥军、经冠一、张兰石、廖 勤、欧阳波、常 欣、任 赛、邱佳铭、朱 晶、付振宝、崔 宇、李 娇、杨 娜、李夏夏、张世博、孙 超

成都画院青年艺术家

向  洋、钟士敏、刘海涛、曾  珍、卢  贞、朱  迪、侯文华、唐  洁、尹莉莉、张  潘、曾伟平、曾  诚

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

  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是中国国家画院设立的青年艺术家开展创作、展览、交流和研究等活动的学术组织,负责联系全国青年艺术人才及青年专家学者,为青年艺术家展示才华、切磋交流搭建平台,是中国国家画院创作力量的有益补充。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以凝聚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为宗旨,鼓励青年艺术家以高端的学术思考和学术研究为基础,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中国风格”,展现时代风貌,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部分参展作品

王耀奎《铁壁横江图》137×68cm 纸本设色

徐冬青《荣耀 》136×68cm  纸本设色

杨晓刚《蕙心兰质》135x68cm 纸本设色

袁玲玲《新疆姑娘》143x75cm 绢本设色

云门张岩《清凉图》135x68cm 纸本设色

冯超《春晓》39x70cm 纸本设色

吴金龙《心清云静雨意浓》138x68cm 纸本设色

刘军利《高原鼓手》138x68cm 纸本设色

孟祥军《牧羊女》136x68cm 纸本水墨

经冠一《晴岚》137x67cm 纸本设色

张兰石《山间月华多灵蕴》138x68cm 纸本设色

廖勤《冰速之二》68×138cm 纸本设色

欧阳波《深山藏古寺》142x74cm 纸本设色

常欣 《黄河人家》138cm×68cm  2020

任赛《云烟供养》145x34cmx2(左) 纸本设色

邱佳铭《莲花峰》145x75cm 纸本设色

朱晶《春风吹过》系列作品之二 138×70cm纸本设色

付振宝《嵩山中岳寺》135x68cm 纸本设色

崔宇《柠檬树》136x68cm 纸本设色


李娇《辛夷》138x68cm 纸本设色

杨娜《凤丹白-仙》138x68cm 纸本设色

李夏夏《年销花》149x79cm 绢本设色

张世博《万物有阴阳,祈福上上签》135 × 69cm  纸本设色

孙超《见山》85x55cm 绢本设色

成都画院

  成都画院是四川省最早设立的现代公立画院,创立于1980年,是一个以创作研究绘画艺术、开展相关学术活动的文化事业单位。2010年加挂成都市美术馆牌子,2020年加挂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牌子,四块牌子一套班子,一馆多区、统一运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学术研究工作。成都画院从设立之始即彰显出开放包容的胸怀,遵循艺术规律和时代需求,逐渐形成了国画、油画、多媒体、理论研究全面构架的梯度人才队伍。在“德厚艺精”院训引领下,成都画院的青年艺术家们,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展示出成都画院的艺术新风,创造出了一批关注人民、展现新时代风采的艺术精品。

部分参展作品

向洋《春去花还在》138×68cm 2021年

钟士敏 《夏木垂阴》136x68cm 纸本设色

刘海涛《雨月》129cm×64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曾珍 《幽室静观图》138x69cm 纸本设色

卢贞《故园》136x68cm 纸本水墨


朱迪《暄风动摇频》48x48cmx8纸本设色

侯文华《春江水暖》78x65cm 纸本设色

唐洁《浣花溪畔》136x68cm 纸本设色

尹莉莉《蜀韵》132x66cm 纸本设色

张潘《周末华灯初上》138x68cm 纸本设色

曾伟平《歌声》185x180cm 纸本设色

曾诚《湖石磊磊》138x70cm 纸本设色

前言

  “画院”体制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官方设置的“鸿都门学”就已经具有绘画职能。直至五代西蜀政权令黄荃权翰林院事,为中国画史有正式画院之始,并产生了影响中国美术史走向的院体画风。其后的宋代更是令画院体制大放异彩,产生了无数名家、名作。新中国建立后,为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扶持和发展中国画,在北京和上海率先成立了画院,其后分别在50年代和80年代迎来了一波画院建立的热潮,大批公立画院在这两个时期相继建立。

  公立画院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中国重要的美术机构之一,画院在继承传统、繁荣创作、培养人才、收藏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如今艺术的边界已经被大大拓展,艺术家的身份也变得更加多元,但我们依然不可忽视,由专业画院构建起的现代中国重要的艺术创作机制。这一创作机制的建立不过几十年,就已经为今天的艺术界培养了无数的大家,更诞生了许多足以进入美术史的名作。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今天的创作越来越开放,由国家建立的画院不再是唯一的创作可能,那画院所承担的应该是什么,他应该推崇什么、引导什么?就成为考验一个画院存在意义的重要内容。

  从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术与中华文明一样,是包容、多元、充满思辨与思变的。无论是文人画与院体画之争,还是后来的中西之争、当代传统之争,这些论争都有力的推动了艺术的前行,时至今日,中国美术已经打破了诸多障碍,演绎出更具世界性意义的美术风貌。这种风貌的形成来自多方的共同追求,不拘泥于古,也不崇拜于新。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的“院风”不仅应该包容画院传统与文人传统,也应该吸收民间传统的精华,更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变化的、发展的标准去度衡艺术,去培育新风。

  成都是中国第一所古代皇家画院的诞生地,而国家画院是现代公立画院的领头羊,近年来国家画院、成都画院这样的公立画院,都纷纷开始采用全国公开招聘和在编制外选贤特聘的方式,组成年轻的艺术家群体。这些活跃在画院里的年轻艺术家,不再像老一辈艺术家一样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每个人的师承系统、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人一品的新风貌。而大家又共聚于画院中,在各自的艺术经验之上去展开着探索,这种探索亦是一种融合,互相学习、探讨和交流。同时各个画院还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通过采风、展览、主题创作工程和高研培训等方式,推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成才。

  本次展览就是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和成都画院共同为青年艺术家们举办的联展,一方面是为成都观众奉上的一场质量上乘的“院体”新展,一方面也是推动两院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交流。本次展览主要集中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呈现出在新时代画院体制下青年艺术家们的丰富面貌,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画院“新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继承发展、敢于创造。

成都画院

2022年6月

test
推荐商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