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走向现代——青年画家张鸿武
张鸿武
张鸿武,男,1986年生于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201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市怀柔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于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二中学任教。
与张鸿武老师交谈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情,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出一种宽容与理性的智者风度,正如他个人对于国画的态度:传统与现代兼顾。张鸿武老师并不一味的批判传统,也不彻底的否认现代,而是理性地对待两者,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在继承传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吸收现代美术的精华,致力于把两者和谐地融合一体,以实现自己创作出现代性中国画的理想。张鸿武老师文学修养深厚,喜欢唐宋诗词与中国古代书法,并且运用书法的技法来提高画作线条的质量。正如人们相信学会了现代围棋定式的藤原佐为会最终成就“神之一手”那样,我也相信一直努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张鸿武老师能够在他的理想之路上越走越远。
大学生艺术在线:艺术的传统与新潮您更趋向于哪方?原因是什么?您是如何把握二者的?
张鸿武:艺术的传统与新潮我是两方面兼顾的。
原因在于我还很年青,艺术的道路很长,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还不够,要把根深深扎在传统的土壤里汲取养份,而后才能健康成长。对于任何从事中国画艺术的人来说,传统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利用,而新潮如果说就是现代的话,我更愿意在继承的基础上走向现代,而不是把作品建成空中楼阁。如果说传统是一座房子的基本框架,是未经装饰过的房子,那么新潮就是房子的样式和外部装修,只有基础打好了,我们再给房子装修,它才会稳固漂亮。
对于现阶段的我而言,我对二者的把握方式是一边继承,一边创新,力求作品不是无本之木,同时又不能食古不化,对于二者不可偏废。
大学生艺术在线:中国传统文化对您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鸿武: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作品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优秀的唐诗和宋词,影响了我作品的意境,我始终认为一幅国画作品的意境是一幅作品高下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影响了我画面的用笔,写意画的妙处在于用笔,书法的轻重缓急和提按顿挫,提高了我国画作品线条的质量。中国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等人的旷逸情怀,影响了我作品的格调。中国古代园林,古代雕塑,如苏州园林和汉代的雕塑,都对我的国画作品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大学生艺术在线:在这一商品化的社会,您认为艺术未来发展的走向应该是什么?
张鸿武:商品化和纯粹的艺术,从来是都是油与水的关系,油浮于水上,但很难真正融为一体,我认为过分的商品化会损害艺术,但同时,有限度的商品化,会给艺术家一个很好的创作环境,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心境来说,是有好处的。未来艺术的发展还是应该以作品的艺术性为主,不能过多考虑是否作品会商品化。艺术性提高了,作品的商品价值也会水涨船高,二者有着相辅相承的一面。未来艺术发展的走向是有着充分的现代性,也就是作品在表现技法上有创新,但同时具有应有的商品价值。
大学生艺术在线:您认为在当前的艺术市场环境下,青年艺术家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张鸿武:在当前的艺术市场下,很多青年艺术家把艺术等同于商品,关注作品的商业回报,这样在创作时的心态会受到影响,对于作品的艺术价值会造成损害。如果我们把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作为终极目标,我们会和艺术背道而驰,从而渐行渐远,艺术是一种精神生活,精神和商业是相悖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正处在成长期,要注意不能过分关注作品的商业性,只有提高了艺术价值,商业价值才会提高。青年艺术家不能过分关注市场,否则对于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是一种损伤。
大学生艺术在线:您对自己未来艺术发展的定位是什么?
张鸿武:我对未来艺术的发展,定位于具有传统因素的现代性中国画作品。我的中国画作品,正处于一种成长期,有时会非常迷茫,但迷茫之后的思索,会对作品有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时代发展,作品应该与时俱进。临古不泥古,入古出新,从艺术的材料载体,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从传统中吸取营养,然后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败,要保持一种不断尝试的过程。现代性的探索和传统因素的兼备,是我中国画作品的一种追求目标。我愿意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展览经历
2013年,作品《那景那人》参加大艺时代全国青年美展
2013年,作品《生活2》参加泊头市书画精品展
2013年,作品《生活》参加北京怀柔区美术展览
2012年,作品工笔人物《妆》获泊头市迎春书画展二等奖
作品欣赏
《妆》
《生活》
《生活2》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