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四十载 铭记恩人一世情——石丰(王平)画集后记
我(笔名石丰)1963年生于地灵人杰的天府之国——蓉城沙河畔一所中学。沙河是蓉城三大河流之一,这条河滩多水深,除了少数涨水时期带来大量泥沙外,平时河水四季澄清碧绿,清澈见底;沙河岸旁的法国梧桐浓荫,遮日;树下的清末民初建筑物,古朴清幽。夏天河风扑面,香甜扑面,沁人肺腑。
沙河有很多小支流,终年流淌。岸边长满茂密的水草,水草下面有很多欢畅的小鱼、小虾,还有不知名的小昆虫在水面上翻跳,每当此时,我都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回家后急忙拿起哥哥未用完的小铅笔,在小纸片上涂涂画画,将那些存留在脑际的花草树木、禽鸟虫鱼描画出来。左邻右舍叔叔阿姨都说画得真好!那时我还不到六岁。
儿时的我不爱说话,只是对身边的小花小草、绿树蓝天、小猫、小狗、小鸟等特别眷恋。母亲是中学教师,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乡下劳动——这是母亲最犯愁的事——而我心里却暗暗高兴。当母亲未提及时,我就抢先说出来:我愿意跟妈妈去乡下玩耍。
山区的小路细细弯弯,奇树、怪石、小桥、流水,房舍起伏错落的村镇,都映入了我的眼帘、记在我的心里,休息时我立马拿起小画板像模像样地涂抹起来,学校的老师说:“平娃今后可以当小画家”,而我却说:“我长大了要当大画家”。
文革十年幻灭了我儿时的梦想,看到平时敬仰的前辈,都被扣上各种帽子去劳动改造,我心里感到迷茫。
76年春回大地,祖国迎来了春天。儿时的梦想在脑海里重新萌发:我要当一名大画家。于是我重操画笔,遍访名师,先后师从蜀中吴一峰、赵蕴玉、岑学恭、晏济元诸名家虚心学习,执着进取,为精益求精,更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得李可染、张仃、刘凌沧、王叔晖、黄胄等大师亲传。
跟上述老师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些老师除了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画技,最难能可贵的是深邃的目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道德的培养、人格的铸炼和情操的陶冶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工程。中国古代读书人一贯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活到老、学到老、修身到老。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饿其体肤,故动心忍性,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特别强调要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即是说要洗心革面,要在心灵上磨砺自己。人性的铸炼,情操的陶治,无论从内在积累,还是外部行为,只有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磨砺、约束、自律才可能塑造出优雅的人性,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
任何一个有成就、有作为的名家、学者、伟人都是从勤奋和劳苦中产生的,不是在享乐安选中成长的。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古往今来层出不穷。耐得起岁寒的树是松柏,经得住苦修的人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明朝学者张履祥曾云:“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格言警句使我受益匪浅。
我从憧憬到现实,从梦境到觉醒重要的一步是跟晏济元老师学书画。想起跟晏济元老师学艺的过程,至今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在成都偶尔能见到晏济元老师中年时期的作品。那些作品令我震撼,掀动了我的心扉,吸引我一次又一次观摩、欣赏、学习,直到如痴如醉。临摹中坚定了我一定要拜晏济元为师的信念。
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而立之年有幸拜在他老人家门下。自登堂入室成为晏济元恩师关门弟子之后,我的书画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恩师长于使用重彩,擅于大青绿山水画法,他把元明清各家各派在山水画上的用笔用色技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画面上,尤感到奥妙无穷,水墨淋漓,色彩灵动而多变,这些擅长和优势对我的启迪、熏陶、教育、感悟极其深远。
恩师非常注重写生。晚年几次游桂林、登华山、黄山、峨眉山等,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大自然中摄取养分,“师古人”,更师“自然”,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的独特的绘画技法,在这技法中有创新,更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佳作。他还随时教导弟子“人谓书画之道,不能起群致妙者,多为先匠所囿,法度所拘;法度何能囿人,先匠又何能拘人耶?实则泥于成法,陷于守旧,既无法摆脱樊篱,又不能自辟蹊径,兼之昧于学用之病,所自囿耳。昔云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巧者,善学与不善学耳。善学者能为书画中龙,不善学者终为人仆。善学者必从规矩而入,亦必从规矩而出;入必深而能探奇发奥,出必奇而能化旧创新。故其成也,任遨游而邈云汉,从心所欲,无往不适。”以及国画要“学古敌古,创新破新”的艺术观点,精辟透彻、入木三分,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80年代末期,金风乍起的秋日,由于心意相通,我有幸在峨眉山报国寺拜会德高望重的通孝师父。在冷白、幽静的节能灯下,在不足10平方米的僧房里,洗耳恭听通孝师父开讲净土宗大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因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五祖忍大师曾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我当时听得如梦方醒,仿佛恍若二人,顿觉增添了奇妙的观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了悟了人生之真谛。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大抵一匹宝马良驹现世,若无伯乐将终生淹没老死在凡马之中,一个人也是如此。倘若没有辽阳才子高鹗续《石头记》后四十回,时至今日,未必能知有《红楼梦》一书,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的曹雪芹也难青史留名。若无历城人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世人何知终生未考取举人,七十一岁才援例成为贡生的蒲松龄这一文学巨子。
我王平虽然是凡夫俗子,然而身世也是如此。试想:如果没有文采飞扬的商界精英——成都嘉润置业集团董事长陈先德先生高瞻远瞩和慈心善念、惜才爱才的心胸,没有陈先生极力扶持、精心栽培的举措,没有搭建嘉润置业集团文化创意传播有限公司这座坚实的平台,焉有我石豊今日之际遇。
回想起自2003年3月有幸进入成都嘉润置业集团公司工作之后,多年来得到陈先德老总的垂爱和眷顾,为使我羽翼丰满、早日腾飞,首先成立集团公司艺术部,给我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让我研习书画艺术;给我创造优越的条件,扶持我完成《八十七神仙重彩图卷》;其次允准我用工作的时间到阿坝藏区野外写生采风,拓宽眼界,增多识见;再次成立成都嘉润置业集团文化创意传播有限公司,让我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去磨砺、去打拼;并以优厚的待遇支持我到北京荣宝斋书画院进修提高,使我有幸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刘大为的赏识,被收为刘大为入室弟子,在刘大为工作室研究中国画法;最后推出岁月画廊这个展示才华和崛起的机会;最近又将在四川省博物院这个高台上,演绎“嘉润之春——石丰书画艺术展”活动,为我百尺竿头更进一尺做了深厚的铺垫。
简言之,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的肺腑之言是:“陈总是当我有难之时伸出援手的良师益友,是将我扶上马又送一程的侠客义士,是此生没齿不忘的恩人贵人。”
王平(笔名石丰)
壬辰年孟春于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