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青铜与采采月季——李曦映绘画艺术
观李曦映画作,见纸间月季,色泽淡然,枝藤自由延展,雅而不腻,透露出些现代的气质,而一尊古韵味十足的青铜器跃然于纸,仿佛传达着那穿越千年历史文化,而画卷适度的留白留给观者无限畅想的空间。画手法虽是工笔,但中国写意画的神韵他也充分运用,使其作品意蕴更深厚,诗意更浓郁,不失中国画的本色和传统。这让我想到了那句:人如其画。
走进李曦映的画室,入眼的尽是满目葱绿。欣欣然然的绿意,让人眼前一亮,而整个屋子也因此充满生气。他是个热爱生活之人,窗台、画案等都种了些许花草,长得甚是茂盛。窗外大树郁郁葱葱,不时传来鸟啼,让人大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感。也让我不禁想到三毛的话:“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脑海里随即浮现出了一幅唯美的画面,飞扬的姿态,独立而骄傲。
也许正是在这样雅致的环境中,绘画创作方显得宁静。正如他所言:“拥书数千卷,植绿又种翠;寄心于画事,品茗伴旧音。人生在世,平、静、淡,唯此三足矣!”如此心境,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弥足珍贵!
李曦映很健谈,我们的采访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他的知识面颇广,对生活的那份热爱,让人尤为触动。画室内正好挂着他新近完成的画作,一幅工笔荷塘,一幅工笔牡丹,很是灵动。
他多年来对绘画艺术如痴如醉,从学画至今已逾二十年,对工笔画执着坚定,不断在技艺上求取精进。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画技提升显著。他的画作既有工笔的精致之处,又不乏写意的灵动之美。欣赏他的作品,需细细品味,方得其中无穷韵味。纸间所绘花卉,色泽淡然,枝藤自由延展,雅而不腻,透露出些许传统的风韵,却又不乏现代的气质。
纵观李曦映的作品,能感受到意境的优美和色彩的雅致。弯曲扭转,穿插有序的枝蔓,犹如古典中节奏感很强很优美的旋律。一尊古韵味十足的青铜器跃然于纸,仿佛传达着那穿越千年历史文化,而画卷适度的留白留给观者无限畅想的空间。画手法虽是工笔,但中国写意画的神韵他也充分运用,使其作品意蕴更深厚,诗意更浓郁,不失中国画的本色和传统。这让我想到了那句:人如其画。
记者:你的书柜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石头、剪纸、树枝、标本……它们都是你的藏品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李曦映:我这人呢,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从小就喜欢收藏,收藏了很多种类的年历片、烟标、门票、贺年卡、书签、剪纸、彩票……这些丰富多彩的小东西,虽然谈不上名贵,但却很有意思,也带给了我很多乐趣。书柜里的石头、树枝什么的,都是我外出拾回的,每一件摆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打雷下雨天,我会把门窗都关上,将这些藏品一一取出,慢慢回忆这些藏品的故事。在回忆它们来历的过程中,细细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种莫名的满足感。
记者:能简单谈谈您是怎么走上艺术的道路吗?
李曦映:是一张名叫《迎春》的1975年出版发行的年历片打动了我,从此爱上了国画。1994年我开始学画,初习山水、花鸟、人物,两年后开始学习工笔。工笔相较于其他画类,更讲究细腻,偏向于尽善尽美,不漏遗憾。这种画风与我的个性比较一致,专攻工笔花鸟,对宋人花鸟潜心研读临摹。2005年入四川省诗书画院郭汝愚工作室研修国画,得到郭老师悉心教诲,画技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年来,风风雨雨,一路画来,一路收获,很有感触。
记者:工笔花鸟画形成于唐代,成熟于五代,而兴盛于两宋。它是具有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形式,构图是对一幅画卷来讲很是重要,构图的美与不美,常常决定一幅画成败。那么在构图上,你一般是如何考虑?
李曦映:鉴于花鸟画题材的局限性,构图往往出现公式化、概念化毛病,流于千篇一律。我主张不守成规,大胆创新,根据画家意绪和画面要求,独出心裁,务求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繁而不乱,简而愈精。因此,在创作作品时,心绪平静尤为重要。
以我的《青铜与月季》系列画作来讲,代表传统文化底蕴的青铜与代表现代文明的月季交相辉映,内容简洁,且宾主分明,丝毫不乱。简单地说就是,画面的东西不在多,而在洗练,讲究去繁就简。
记者:花鸟画必借色而益彰,不仅着色技法须要精练,而配色方法更应理解。虽说“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色彩的运用,却是极其微妙。你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偏好吗?
李曦映:作画最怕陷于机械的技巧,而不见生气。在作画时,就不受“三矾九染”限制,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时而层层敷色,时而淡施薄染,在既有法则又无定法中随心所欲。在用色上,我偏爱淡雅色调,典雅的色彩显得明净柔和、格调高雅,在绚烂处显平淡。运用淡彩时,淡而不薄,淡中见厚,空灵蕴籍,如《月季》。作重彩时,艳而不俗,重而不滞。如《牡丹》,用色自然大胆而浓重,但丝毫没有“冲”“俗”的感觉,相反使人感到明快喜庆,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若没有高超的技法和大胆创新的意念,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正如同是青、红、黄、绿,运用得当如否,相差就很悬殊。
记者:如同音乐与文学,绘画有自己的语境,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你是通过怎样的绘画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情感?
李曦映:绘画语言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自己独有的品牌。也就是说,找到自己的绘画特色。然后靠这个特色,开创自己发展的天地。我想创作《青铜与月季》的品牌,月季,寒末暑往,春去秋来,唯有它花开不断,香满乾坤。月季花色彩瑰丽妩媚,姿态优美,清香远布。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北宋苏轼之《月季》:“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苏辙之《所寓堂后月季再生》“客背在芳丛,开花不遗月。何人纵斤斧,害意肯留泋。偶乘秋雨滋,冒土见微茁。猗猗抽条颖,颇欲傲寒冽。势穷虽云病,根木不容拔。我行天涯远,幸此城南茇。小堂劣容卧,幽阁粗可蹑。中无一寻空,外有四邻匝。窥墙数柚实,隔层看椰叶。葱茜独此苗,愍愍待其活。及春见开数,三嗅何忍折。”张耒之《月季》“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可伶摇落西风里,又放寒枝数点红。”
月季有四时常开之意,又有富贵之感,而青铜带有浓厚的文化沉淀,且寓意传统,所以月季与青铜同绘,有让现代生气与传统文脉相得益彰的韵味。
记者:与绘画结缘已有二十多年,一路走来,你对绘画艺术有何心得呢?
李曦映:唯美的画面则给人一种释然的享受。色彩过于重的花卉山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画面的调性。反之,色彩淡雅,线条灵动,更使人从中感觉到和睦、溢馨的气氛,产生对和平的祈愿和祝福,看后令人动容,才是上作。具有如此艺术表现力,光掌握一定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画家要有丰厚全面的文化修养和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更要有正直善良的人品。所谓功夫在画外,不铺张、不宣扬,只用平淡打动人。古人言:画品如人品,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除了绘画,我还花很多时间在看书学习上,诗词歌赋都有涉及,还尝试自己创作诗词,现在画作上的题款,都是自己原创的诗词。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记者:在你看来,一个画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曦映:我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也就想生活上平平淡淡。当一张白纸变成了作品,我收获了愉悦;当一张作品变成了藏品,我就有了成就感。
在我看来,一个画者的心态最为重要,有句话说“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我觉得能把这点做到名副其实就不错了。我很喜欢那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若有浮躁与功利的心态则局限了视野,终究很难使事业有长远发展,更谈不上成功。鉴于此,既有积极态度,又有踏实肯干,事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高品质的生活。
(作者:赵坤利)
李曦映简介:
李曦映,四川成都人。职业画家。1994就学于成都翰林艺术学院,初习山水、花鸟、人物,后专攻工笔花鸟,对宋人花鸟心追手摹。2005年入四川省诗书画院郭汝愚工作室研修国画。作品追求恬淡、幽闲、宁静、飘逸的风格。现为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成都工笔画会理事兼办公室主任、四川东方绘画艺术院画师、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彩票专委会秘书长。
李曦映作品赏析:
李曦映-出水荷风带香露 133X33cm
李曦映-吹笛秋山风月清 65×65cm
李曦映-菡萏香清露初寒 133X33cm
李曦映-花窗弄月晚来归 65×65cm
李曦映-秋风冷艳伴如意 65×65cm
李曦映-岁月静好花事了 65X6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