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益多师是汝师——纪念中国著名画家冯石甫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2014-03-10 23:39:35 作者: 白衣 来源: 六九艺术网 已阅读44983次
摘要: 已故巴蜀国画名家冯石甫,有幸师从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湖帆、吴一峰诸大家,耳濡目染,体会和感悟到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与创作理念。由吸收各家精华而发扬光大,并有所突破,最终自成一体。观冯石甫的青山绿水,可谓彩墨淋漓,写景稠密,体无定向,四时得宜。有名家评论:“冯氏青山绿水,得大千之妙理,含湖帆之风采。”

冯石甫九上黄山照片

冯石甫九上黄山照片

  诗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对诗歌创作提出“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观点。应该说文学创作如此,艺术创作也当如此。

  已故巴蜀国画名家冯石甫,有幸师从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湖帆、吴一峰诸大家,耳濡目染,体会和感悟到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与创作理念。由吸收各家精华而发扬光大,并有所突破,最终自成一体。

  冯石甫师承吴一峰多年,受其影响至深。吴一峰号大走客,上世纪30年代随黄宾虹入川。当时中国画坛摹古成风,盛极一时,鲜有新意。黄宾虹提倡出外写生之举,打破千家一面,奄奄无生气之弊。吴一峰随黄宾虹跋涉万里,看尽神州风景,按图索骥,指名而得,于传统中独辟蹊径,画风丕变。

  “蜀江水碧蜀山青”,蜀中山峦逶迤,江河纵横,拥翠浮岚,水色天空,天然图画,秀美壮阔。此景曾引得傅抱石情不自禁赞道:四川的山山水水,气势雄伟又多雾滋润的山峦,植被繁茂,又可见山骨嶙峋复杂结构,是山水画最好张本。

东方美专师友在蓉聚会留影1980年6月13日

后排右二为:冯石甫;前排中间:冯建吴,右三:吴一峰

  1936年,冯石甫从四川省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寄情于山水,游历于蜀中名胜。足迹所至,目之所及,搜尽奇峰作草稿,奠定了日后创作中的在胸成竹。

  中国山水画强调“师造化”。以大自然为师,在真山真水中研究、体察大自然之变化,酝酿创作构思,汲取创作题材。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石涛则以“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主张要写山水之神情。冯石甫从青年时代饱览巴蜀山水,到上世纪50年代响应号召赴青海,阅尽那绵延的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涓涓流水汇集的黄河源与浩瀚的青海湖,直至60年代因病返川。80年代,冯氏乘改革开放之春风,以耄耋之躯走遍全国。攀峨眉,下海南,泛峡江,访滇南,祖国的壮丽山河,大自然的浓墨重彩,鬼斧神工,给予了他极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天地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上光辉的成就之一,其真实性与优美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财富。黄宾虹当年大力倡导并躬行对景写生,吴一峰借鉴西画,在空间处理,色彩真实感上,借古开今,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一派。冯石甫在众多师长的亲灸下,视野开阔、博采旁通,既有师承,又形成自己独立的行笔之创见。他的青绿山水在坚持传统笔墨与空间结构上,追求色彩的真实性与多层次的渲染,故而作品在保持传统风格同时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冯石甫作品:黄山

冯石甫作品:黄山

  冯石甫作品中的松,如《旭日东升》、《乘风破浪》、《九寨沟长寿松》等,无不浓墨粗壮,伟岸挺拔,虬枝千姿百态,郁茂苍茫,气概成章。冯石甫借松抒写山水之神情,用笔墨抒发对松之高洁的赞美。冯石甫笔下的瀑布,无论《黄山飞瀑》、《黄果树飞瀑》、《天台山长虹飞瀑》等。给人千岩万壑,乱石飞湍,飞白如烟,气韵生动的虎虎生威之势。

  观冯石甫的青山绿水,可谓彩墨淋漓,写景稠密,体无定向,四时得宜。

  有名家评论:“冯氏青山绿水,得大千之妙理,含湖帆之风采。”

  传益多师是汝师!

蒋永康  四川美术出版社副编审门

闵云森  原四川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

2013年7月16日

(本文稿件由冯石甫先生之子冯介伦提供)

test
推荐商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