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读石甫先生作品有感
冯石甫九上黄山,时83岁高龄
斯人已驾鹤西去,长留丹青在人间。
冯石甫先生名正灿,别号卧云松馆主人。 他的故居成都奎星楼庭院内有“朝议大夫第”、“文魁”两匾悬挂,可见其家族翰墨书香源远流长。石甫先生 1936年毕业于四川省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曾师从张大千、徐悲鸿、 齐白石、吴湖帆、吴一峰等大师。他和我国当代画家石鲁(冯亚珩)在省艺专读书时曾同居一室上下铺,情深意长。
先生从事中国画创作达八十余年,1958 年有巨幅壁画装点北京人民大会堂青海厅;有不少精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并被出版社出版发行,广为传播,并被国内外众多单位和私人收藏。 改革开放伊始,石甫先生艺术活力勃发,新作不断,2001年7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冯氏父子画展,获得旧金山市政府颁发“金质奖”荣誉证书。早在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批准他为省文史馆终身馆员,他先后被收入《当代中国书画词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词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当代中国书画名人录》,声名遐迩。
纵观先生作品,给人一种静气如山,内气通贯,神气自出,高雅清溢,含蓄天成的感觉。换言之,他的作品在气韵与立意、形与神、虚与实、黑与白、笔与墨、诗与画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领悟与见解。
石甫先生笔下既有神形兼备的各色人物画,也有绚丽夺目内蕴深远的花鸟画,但他更擅长且执著追求的是山水画。他的山水画在传统的以线条方式描绘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粗阔的笔势和浓淡相宜的水墨,既用笔简括老硬,又气势飞动浑厚;既体现前人作画的诸多法则,又富有新意。石甫先生的作品更带有中国山水画北方画派的神韵:所创作的山水画结构奇巧,笔下的山水如烟云,变幻多姿,行云断岭,峰回路转,疏密有致,笔力老练,似入木三分画出了“山骨”,显得立体厚重。如用画中有诗来形容,当有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和美感。
时光倒移,八十年代初秋的一天,石甫先生徒步穿越半个成都老城,汗涔涔地来到我蜗居的玉林村寒舍,赠晚辈一幅《奇峰松涛图》,礼重情深,使我汗颜促拙,展画拜读,只见奇峰叠翠,群山嵯峨,冈峦峻拔,云气蒸腾,松涛澎湃,咫尺万里,跃然眼前。细细品味至今,常有被一壶醇厚绵长的老酒微醺到美不胜收,让人进入一种神移意荡的境界。我确是深深地被石甫先生追求中国山水画艺术真谛不屈不饶的精神所折服,他为实现平生“看尽黄山松,写透黄山云”的心愿,曾先后九次登上黄山。哪怕风雨如磐,命运多舛,仍踽踽而行,在耄耋之年仍不坠凌云之志。明末清初画家弘仁,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画黄山最多的大师。他曾面对黄山写《黄山图》六十幅。他游遍了黄山三十六峰,对其美倾倒至极,经常魂牵梦萦。弘仁在世仅34年,而石甫先生则倾其一生画黄山直至耄耋之年。黄山的最高峰是莲花峰,因形似盛开的莲花而名。石甫先生师法大自然,道法大自然,走遍大江南北,探访名山大川。黄山的莲花峰早已溶入他的生命和灵魂之中。他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长卷,其艺术人生,也正如他笔下的山水长卷。细细品味石甫先生笔下作品,举凡一草一木,一壑一峰,显得清癯苍老,苍拙凌霄,却见精神。这叫画如其人。石甫先生笔下处处生机盎然,出蓝吐秀,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志存高远,这叫人如其画。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石甫先生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有如烟波浩淼的“深潭”。生前,石甫先生就像这深潭恬淡宁静,宽容低调。他用自己的作品养身、养心、立德、立言、明志。而如今,这深潭深处蕴藏着的巨大艺术能量正被人们发现。一个画家在身后被人们普遍怀念,他是幸福的。人们欣赏他的画作,景仰他的人品,回忆他的音容,在他坚定漫长的艺术足迹上,摆上一朵朵用这深潭之水浇灌的崇敬思念思念之花。
作者:朱启渝(原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原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原四川日报集团党委书记)
(本文稿件由冯石甫先生之子冯介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