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1 乔治•罗纳 白杨礼赞

点击查看高清图
图 录 号 :2621 乔治•罗纳 白杨礼赞 / 布面油画
作者 :
乔治•罗纳
访问量 :
1636
创作年代 :
1945-1949年作
类 别 :
规 格 :
19×27cm
估 价 :
100000 - 150000
成 交 价 :
138000
著录 :
款识 :
钤印 :
备注 :
乔治•罗纳于1913年出生在巴黎。受到作为美术教师的叔父的影响,他很早就形成了对艺术的品味和爱好。1929年,罗纳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录取。一年以后,他进入艺术大师吕西安·西蒙(Lucien Simon,1861-1945)的工作室当学徒,与他在同一画室工作的还有罗伯特·汉伯(Robert Humblot,1907 -1962) 和亨利·雅诺(Henri Jannot ,1909-2004)等画家。1932年,渴望独立的他离开了美术学院,与汉伯合租了一间工作室。他前往西班牙以及荷兰旅行。1934年间,橘园美术馆的“十七世纪法国现实派画家”和小皇宫美术馆的“勒南兄弟绘画作品展”,给这些年轻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杜勒丽花园沙龙”以展厅的中心板块,展示了罗纳、雅诺和汉伯的作品。1935年,他们一起成立了“新生力量”艺术团体,主张回归绘画,回归严谨绘画的行业传统,倡导绘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联。他们的画作追求纯净,表现神秘的力量。1935年4月,“新生力量”团体在博埃西路著名的Billiet – Vorms画廊举办了第一次画展。法国美术部部长、后来的戛纳电影节创始人乔治·哈斯曼(Georges Huisman ,1889-1957)支持了这一系列活动。“新生力量”团体表现年轻一代的先锋绘画,与一战前的画家如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或德洛奈等人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划清界限。1939年,罗纳在华盛顿现代艺术馆参加了题为“今日的巴黎画家”展览。9月,二战爆发,“新生力量”团体迫于压力而解散。罗纳应征入伍,并于1940年被俘,囚禁在德国的特雷维斯。在那里,他创作了《狱中基督》装饰集中营的小教堂。战后,罗纳继续艺术事业;1959年,他成为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教授,而后进入巴黎国家装饰艺术学院任教。他被授予荣誉勋位,以及艺术和文学勋章。1968年,罗纳入选法兰西美术院院士。2000年,乔治·罗纳在布列塔尼逝世,享年87岁。在他一生的艺术旅程中,罗纳通过在画廊、美术馆和沙龙举办的展览,将作品呈现在世界各地。威尼斯艺术节、独立艺术家沙龙、巴黎现代艺术馆、纽约著名老牌画廊王尔登斯坦画廊、卡丹艺术空间等等,都留下过他的踪迹。《白杨礼赞》创作于1945年至1949年期间,当时法国正结束战争和被德国占领时期,艺术家们重新开始活跃起来。那些曾在德国遭遇囚禁的以及在法国北部地区受到限制的艺术家纷纷迁往南部,去重新发现那里独特的光线和自然风景。 这幅画的题目后面标有“3P”字样,意即“3号风景类(3 paysage)”。这指明了画作的规格。画布的尺寸为27x19厘米,正是符合这一规格的。这些画布即便镶有画框,也很容易运送。也不难想象,罗纳当时是怎样带着他的素描本骑着自行车在法国乡村间穿梭。而同时他也创作一两幅小幅油画,由此开始以鲜艳的色调来进行外在着色。但是,这一规格对于画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怎样在如此小的一个框架内把握住住自己面前广袤延展的空间呢?事实上,这方面的练习相当繁复,罗纳对此却显得驾轻就熟。罗纳在绘画方面的构思策略这幅画上的风景以一排树木构成,它们富有节奏地水平展开,总计25棵左右的树构成一道“帷幕”。这一用色“策略”的意义在于:眼神随着画面移动,能够抓住某种自然力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某种切实而本质的表达。这种表达经由一种架构存在;并且,就如同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或架构是结构性的,也就是说,它帮助我们制定和构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里还涉及到西方图像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条纹的运用。但是,对于以条纹来表现的画面,这种解读方法并不适用:其中没有背景和人物图像之分;只存在唯一且仅有的双色系层次,它被分为不同色彩相间隔的双色条纹层次。正如同混淆中世纪感识能力的方格纹饰一样,条纹使结构成为图像。这是否是激起人们愤慨的源头呢?……中世纪的条纹曾引起过混乱和突破。现当代的条纹则逐渐转变为了一种形成秩序的手段。但尽管条纹能构成世界和社会,它自身却是与一切过于严谨或限制过多的构造相抵制的。不仅它在一切媒介都能适用,还可以成为自身的媒介,并表现出持续而无法把握的特质:一切条纹状的表面因而能成为另一个更大表面的条纹,由此类推。条纹的符号学是无穷尽的。”条纹是一种无限重复的结构;无论是怎样的维度,其属性仍然是一样的。部分可以被视为整体,结构胜过外形。它因而是活跃的、动态的,而不是呈现一定姿态或是静止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脱离于画框之外的。直到十九世纪摄影术的出现,风景就被当作一种集中且合理的整体来绘画。一般说来,画家会让我们“缓缓前行”,往来于这种景致的各个层面,并营造出一种深度。“对于空间表现的平面化”趋势随着摄影术的产生出现于19世纪,摄影术从绘画艺术家那里学会了怎样去再现风景里某些没有表达完全的东西。人们会很干脆地把某一风景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切割”;这样就使风景延出到了画框外;这一手法更忠实于真实的视角。在这一意义上,画出的风景不再成为“话语”,而是成为“形象”。罗纳作为“摄影师”,取消了深度,而是更注重平面中节奏和动感的营造。这里就涉及了罗纳艺术实践的意义以及他的“新生力量”团体。人们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禁欲主义”,那是某种世界观所促生的结果。这种世界观有时能帮助我们极为“冷酷”地剖析罗纳的油画作品,但这同时也是我们舍弃多余之物而直达本质的方法。罗纳对于印象派或是超现实主义画家的那些“幻景”或是“虚幻的形象”抱以相当轻视的态度。一个展现出的绘画图形,就只是一个形象。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去定义我们的视线,以及我们的视角。从具体事物到视角,再到观念。我们能将罗纳在这幅画中的绘画手法与尼古拉·德斯塔尔(1914-1955)的相比照,后者的画当然更偏向于抽象手法,但也同样是将风景平面化处理。两者的区别在于,德斯塔尔运用颜色来形成“振动”的效果,而罗纳则仍然忠于素描。线条构图并不会让人感觉“振动”,但却能让图像具有动感。仔细观察罗纳的油画,就能了解到素描的重要性。他的笔法极为精准。从“合成”方面来说,对于素描和笔法的大量尝试使画面空间及其“条纹状”组构都具有平面化效果。没有偶然成画,也没有即兴发挥。人们在近距离仔细察看画布时,能很好地感觉到罗纳对于落实细节的注重。 当这一姿态,也就是使对象完全清晰化的“对于焦距的确定”固定之后,就从中透出一种神秘气息,甚至可说是一种诗意。此外,这幅画的颜色还有着某种“气味”。许多确定的原料一起构成某种相当特别的“香氛”。罗纳的力量在于能够将结构固定住,并使其具有节奏感和动感。“对象”就此凸现出来,并形成类似于超验性的想法以及情感的流转呼吸。罗纳是宗教信徒,他所信仰的不是天主教,而是多神论的宗教。罗纳相信与自然的某种本质相通的可能性。从这方面看,视觉并不是真相的死敌。事实上,它在使用恰当的情况下能成为利器。这一“试验”性质的手法与传统基督教统以及所有“形而上学”的手法相去甚远。
专场名称 :
西风东渐:早期绘画与现代艺术专场
拍卖日期 :
2016-06-06 16:30
拍 卖 会 :
北京匡时2016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声 明 :
*本结果源于拍卖机构提供的拍品图文数据,本网不对其艺术品的真伪及价值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