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2 蒋兆和  琴音悠悠

点击查看高清图
图 录 号 :0842 蒋兆和  琴音悠悠 / 纸本 立轴
作者 :
蒋兆和 
访问量 :
2565
创作年代 :
1939年作
类 别 :
规 格 :
99.5×62.5cm
估 价 :
3500000 - 4500000
成 交 价 :
5405000
著录 :
出版:1.《蒋兆和画册》第一集,编号39,北京,1941年;2.《蒋兆和作品全集》上卷,图版59,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3.《中国名画家全集—蒋兆和》P39,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流民图的故事》P34,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蒋兆和画集》上集,P77,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
款识 :
琴音悠悠,我心缈缈。廿八年为风之先生国乐家一写,兆和。
钤印 :
兆和
备注 :
备注:蒋风之上款。本幅画中人即为蒋风之(1908-1986),江苏宜兴人。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中国民乐先躯刘天华先生。蒋氏毕生从事音乐教学及演奏,被誉为近代胡琴演奏大师,在国乐界影响深远。琴音悠悠CHARACTER OF MUSICIAN齐白石先生对蒋兆和的人物画有极高的评价,他曾在一九四零年出版的《蒋兆和画集》中题词“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从此幅作品可以窥见,蒋兆和先生在人物画的创作中,很好地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绘画素描和水彩等种种元素,对人物进行素描般写实的同时,更多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其对画面处理中的虚实结合,笔墨晕染打破了外部形象的局限性,将人物的精神气质完美的塑造出来。此幅作品中的人物蒋风之先生被誉为近代胡琴演奏大师,是一位音乐家、教育家。他与蒋兆和先生有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蒋兆和先生早期在北平的交友圈子中,与蒋风之及其时在协和医院画解剖图、兼任医学摄影的蒋汉澄交谊甚笃,那时人们称之为“三蒋”。此幅作品作于一九三九年,画面中蒋风之先生身材消瘦,闭目演奏,专注的神情与纤细的手指无不显示出精湛的技艺。在那个风雨飘摇,忍辱负重的年代,或许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也是那么的悲悯凄凉。此幅作品人物造型结构严谨,笔墨尤为洗练精到。其在专注描绘人物细腻的面部表情的同时,对人物的身体动作也做了恰到好处的刻画,做到了生动传神。在此幅作品中,蒋兆和做到了收放自如,整幅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视觉张力。蒋兆和先生非常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其运用西方素描中光影与造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的,不再是概念化文人形象画。蒋兆和先生以严谨的写实技法描绘出蒋风之先生的面部表情,将整个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完美的表现出来,有忧虑,有哀伤,有隐忍,有专注,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也是蒋兆和先生“为民写真”真实写照。“父亲的最后一幅画像绝笔之作是搬到复兴门以后。1981年科普电影厂拍摄《蒋兆和的国画艺术》,记录他画像的过程。所画对象是蒋风之先生。我拿起相机,捕捉到了两位老人相见的场面,两位老人,一位国乐大师,一位国画大师,他们舒心的笑着,还在说些什么。在导演杨恩璞的镜头里,父亲几十年积蓄的功力,迸发于画中,苍劲的笔下,一股凝聚的气断断续续。他们彼此都发现老了,他们彼此都在努力还原到40年前。40年前,同样一个场景,他坐着,他画着,“琴音悠悠,我心渺渺。”一位年轻的音乐家,一位年轻的画家,面对国破家亡,身屈日寇铁蹄之下,内心的苦闷,只有彼此抒发于琴与画中了。40年后,伴着依然悠悠的琴声,父亲写下题句:“40年前曾为国乐大师蒋风之先生造像,惜原作早佚于今彼此将近八旬,深感命中有幸。余生可庆,今趁摄电影之际,欣然再为写之。”父亲说的“40年前曾为国乐大师蒋风之先生造像”,是指1939年作《蒋风之先生二胡》,收集在1940年版的《蒋兆和画册》中,为第39号作品。父亲早年的学生郭明桥曾有一段回忆,他说一日蒋兆和先生告诉他明天要给蒋风之画像。他高兴极了。因为他也在学拉二胡。蒋风之是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的嫡传,因此在演奏中对业师的乐曲有独到的诠释。刘天华即重视传统,又不抱残守缺,他吸纳外来音乐因素,融东西一炉,这一点实在是与蒋兆和的思想相合拍。刘天华英年早世,因此世人对刘先生的弟子格外珍视,要想听蒋风之先生的二胡,要花很高的票价才能听到。第二天一大早,郭明桥没有去学校。他把屋子扫干净,把墨研好了,就等大师光临。大约九点多,蒋风之提着一把胡琴进屋了。二位蒋先生互相寒喧一番,旋即开始工作。这天天气也好,室内光线充足,首先兆和把纸铺在画板上,算好了头部的位置,用小号秃笔把眼睛画好,这时候兆和先生的目光不时盯住风之的面部,画面上逐渐浮现出的鼻子、嘴巴、耳部等都体现出对描绘对象极细密的帷幄中,风之先生轻松地一曲又一曲地拉下去……郭明桥眼睛看着兆和先生作画,耳听着风之先生的琴声,不由感慨他实在是有福气。大约一个半小时大作告成。兆和在画上题词:“琴音悠悠我心渺渺。廿八年为风之先生国乐家一写。”1993年,这两幅相隔40年的画像收录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蒋兆和作品全集》中,由于当时找不到1939年所作的原作,只能翻拍1940年版的画册,并注明“已失”,作品题目改为《琴音悠悠》。我总在想那幅父亲说“原作早佚”的画像真的遗失了吗?蒋风之比父亲小4岁,修长的身材,修长的双手,不仅与父亲有相似的外表,性格也似乎相仿。声音低沉,不喜言谈。父亲有支箫,幼年的时候,常常坐在家门口的沱江边,独自吹奏,他常吹的一支曲子是《苏武牧羊》,这或许和他凄苦多舛的遭际有关。这支箫一直伴着他到上海,到北平。自从与蒋风之相识以来,蒋风之送给他一把二胡,于是他便向蒋风之讨教二胡的演奏,北平沦陷之后他们成为难得挚友。2003年我曾与远在美国居住的郭明桥老先生有过多次的E-mail往来,那时他已经80多岁了。他说有一段时间,他与父亲经常在一起拉二胡。父亲坐在躺椅上,郭明桥找把小凳子坐在对面。他们合练过一首《雨过天晴》。郭先生的回忆,让我仿佛一次次地看到了父亲画蒋风之的情景,我仿佛听到了蒋风之的悠悠琴音。何时雨过,何时天晴?琴音悠悠,我心渺渺。画不在,音永在,8年沦陷下的生活,两位艺术家的心境与北平百姓共鸣。音永在,画永存,那一幅作品刻着屈辱,刻着悲哀,刻着永不逝的苦难历史。”—摘自《琴音悠悠,你在哪里》 (中国美术家协会 蒋兆和艺术研究会 2013年1月27日)
专场名称 :
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
拍卖日期 :
2016-12-05 19:30
拍 卖 会 :
北京匡时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声 明 :
*本结果源于拍卖机构提供的拍品图文数据,本网不对其艺术品的真伪及价值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