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9 吴冠中 雨后流泉
点击查看高清图 图 录 号 :2659 吴冠中 雨后流泉 / 布面油画
作者 :
吴冠中
访问量 :
4668
创作年代 :
1978年作
类 别 :
规 格 :
45×47cm
估 价 :
10000000 - 15000000
成 交 价 :
著录 :
出版:1.《吴冠中油画写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图版2.《吴冠中画集》,德艺艺术公司,香港,1987年,P.1493.《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I》,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图版1724.《吴冠中全集III》,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P.1275.《吴冠中画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P.320
款识 :
钤印 :
吴冠中印
备注 :
山水屐痕:吴冠中笔下的风景Mountains and Water: The Atmospheric Presence of Wu Guanzhong’s Landscapes1978年吴冠中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玉龙雪山,“离了版纳,我经大理、丽江,从危险的林场道上搭乘运木材的卡车直奔玉龙山。……玉龙山一直藏在云雾里,不露面。……小雨、中雨、阴天、风夹微雨,我就在这阴沉沉的天气中作油画。大地湿了就像衣裳湿了,色彩更浓重,树木更苍翠,白练更白。就这样连续一个多星期,我天天冒雨写生,画面和调色板上积了水珠,便用嘴吹去。美丽的玉龙山下,湿漉漉的玉龙山下,都被捕入了我的油画中,我珍爱这些诞生于雨天的作品。”《雨后流泉》即是诞生于雨天玉龙山下的吴冠中“珍爱”之作。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曰:“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大雨之后,山林树枝湿嗒嗒地流淌着雨水,好像是挂着无数条小小的泉水。《雨后流泉》虽名“流泉”,但一弯白练仅为点题一笔,画中主角是被雨水浸染、滋润、洗刷后的丛林树木,其意境恰是诗与画的邂逅。吴冠中一生游走于中西艺术,从1974年开始画水墨后,其影响也渗透到油画创作中。他在艺术随笔《画里阴晴》曾说,“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应该说,表现阴雨天景色那水气淋淋的“湿”,水墨宣纸比油彩画布有着材料的先天优势,但油画又具备水墨画难以企及的丰富色调和多变绘法。《雨后流泉》即结合了两者之长,既有中国传统诗画中的韵味,如远处朦胧的山峦和云雾弥漫的天空,又有油画擅长的对不同体量质感的刻画,如用不同油彩厚薄和笔法描绘树干树枝和藤蔓树叶,缀以花雨纷披的色点,万物生机勃发之态,呼之欲出。由于在回国以后不能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对艺术的规条,吴冠中感到无所适从。“我看到有些被认为美化了工农兵的作品,却感到很丑”,“我实在不能接受别人的‘美’的程式”,于是,逼上梁山,他只能改行专画风景。60年代是吴冠中油画风景的理论孕育期和创作的初步成熟期。他在1962年第2期《美术》杂志上发表《谈风景画》,初步总结了自己的风景画观。在他看来,直接对景写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认为只有那样才能“感受较深,无论在捕捉色彩的敏感性和用笔效果等方面,都很可贵,回来制作往往不能再保留这些优点”,易失去“大自然那种千变万化、瞬间即逝的新鲜色彩感”。他不赞成那种“山中采矿”,然后回家“炼铁”的主张。他还指出“写生只是作画的方式之一,并不决定其作品是创作还是习作的问题。”他自己在写生中摸索出一套结合中西绘画优点的“写生创作法”,即先在风景中自由探看,形成一个印象后,在速写簿上形成简单构图,然后对景写生,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画架位置,变换视点,从而撷取景物片段综合成一幅带有创作色彩的作品。这样既避免了印象派画家式的死抱一角的局限,也避免了传统山水离开实景、陈陈相因的套路化弊病。这种独特的方法来自他偶然的发现,在某次旅行途中他看到一处风景,却没能下车写生,于是第二天返回寻找。“我心切,走得快,但总不见昨日之景,汽车不过二十来分钟,我们走了四个小时才约略感到近乎昨日所见之方位,反复比较,我恍然大悟:是速度改变了空间,不同方位和地点的雪山、飞瀑、高树、野花等等被速度搬动,在我的错觉中构成异常的景象。”这种“错觉”每个人都可能碰到,难得的是他将之系统化、自觉化,并通过实践创作成作品,“我经常运用这移花接木与移山倒海的组织法创作画面”。这成了他风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实践自己的风景写生理论,吴冠中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978年他得到机会,奔赴梦寐以求的云南西双版纳、玉龙雪山等处。这幅《雨后流泉》就是那次写生的成果之一。据他自述这批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了版纳,我经大理、丽江,从危险的林场道上搭乘运木材的卡车直奔玉龙山。……玉龙山一直藏在云雾里,不露面……小雨、中雨、阴天、风夹微雨,我就在这阴沉沉的天气中作油画。大地湿了就像衣裳湿了,色彩更浓重,树木更苍翠,白练更白。就这样连续一个多星期,我天天冒雨写生,画面和调色板上积了水珠,便用嘴吹去。美丽的玉龙山下,湿漉漉的玉龙山下,都被捕入了我的油画中,我珍爱这些诞生于雨天的作品。”1985年他又作一幅《雨后丛林》,构图与《雨后流泉》完全相同,只是在树干等局部的画法上更多使用了他70、80年代爱用的横排小笔触,景物细节相对简略。类似原封不动的复写情况在吴冠中的创作中十分少见,足见他对1978年这幅《雨后流泉》确是念念不忘,满怀“珍爱”之情。此作虽名“流泉”,树木却是画中主角。吴冠中早在50年代清华建筑系教书时就有感于:“风景画中如树不精彩,等于人物构图中的人物蹩脚”,因此“便在树上钻研”,将其作为“人”来描绘,传达其“喜怒哀乐的生态”。画中央的云杉巨干顶天立地,苍翠昂扬,枝条激越地伸展,像热烈的舞蹈,像酣畅舒展的沐浴,充满了活力。树干的肌理尤其丰富,一如吴冠中自述“从古希腊的陶罐到马蒂斯的油画,都在浓厚的底色上用工具刮出流畅的线条,这予我启发。我在浓厚的油画底色上用调色刀刮出底色的线,在很粗的线状素底上再镶以色彩,这色便不至和底色混成糊涂一团。”而白色流泉的蜿蜒曲线和花雨纷披的色点,是打破绿意的形式因素,也是我们熟知的吴氏语汇,给写实的风格加入了构成的意趣。远处朦胧的山峦,即躲在云雾后的玉龙雪山,为画面增添了诗意的气氛。这幅作品反映了70年代吴冠中风景油画成熟阶段的典型面貌。
专场名称 :
踏浪彼岸——中国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专场
拍卖日期 :
2017-06-03 16:00
拍 卖 会 :
匡时2017春季拍卖会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声 明 :
*本结果源于拍卖机构提供的拍品图文数据,本网不对其艺术品的真伪及价值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