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2 徐悲鸿 钱化佛像
点击查看高清图 图 录 号 :2822 徐悲鸿 钱化佛像 / 纸本水墨、粉彩
作者 :
徐悲鸿
访问量 :
1889
创作年代 :
1926-1927年作
类 别 :
规 格 :
24×18cm;33.6×24.1cm
估 价 :
1000000 - 1500000
成 交 价 :
920000
著录 :
款识 :
(一)寿者相。丁卯中秋。悲鸿。
(二)丙寅元月写。化佛先生。悲鸿。
钤印 :
悲鸿
备注 :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0春拍LOT294在中国绘画的艺术门类中,人物画曾是历史最长,最为主流绘画所重视的门类之一,但人物画在近代的衰落,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宋元以来,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闲逸寄兴的画风占了主导地位,借物咏至、托物寄意成了文人画的主要特点,因为人物造型复杂,难以寄意文人画的逸笔草草,就更倾向于花鸟、山水题材的表现、人物画的冷落肇端于此。到了晚晴时期,这种状态愈演愈烈作为绘画创作主体的文人画家,只重传统,却忽视造化自然,对人物的研究几近于零,尤其在西方绘画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画家在描绘人物的能力方面更捉襟见肘,一些主张绘画变法的激进思想家大声疾呼“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他们所言画学衰微,实际上也是指人物画创作的衰落,这使得人物画的改革势在必行。徐悲鸿就是崛起于中国人物画衰微之际的大家,他对人物画的发展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徐悲鸿留法之前就曾有绘制肖像的经验,其绘画技巧在巴黎美院期间被练得炉火纯青,而他之后的艺术生涯里更从未间断过对肖像的创作。徐悲鸿画素描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他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他的素描即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提倡学习绘画从观察自然开始,从素描开始。《钱化佛像》上款化佛先生,即钱化佛(1884-1964),名苏汉,字玉斋,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1910年(宣统二年)回国并创办补救社,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参于起事,因功勋卓著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被誉为“辛亥首义老人”。民国成立,他则独立不羁,认为功及告成,何必久执枪柄,遍避谢一切官职解甲返沪。佛爱众生,弃枪柄握毛笔而画佛,岂非放下屠刀于此,是时开始用化佛之名,专绘佛缘,亦取“万佛楼”为其室名。钱化佛不仅善绘佛缘,还精通戏剧,并创办影片公司,从事电影和戏剧活动,力谋改进社会教育。曾主演电影《春宵曲》等,成为中国第一代电影明星,在上海最早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的无声滑稽短片中饰演男主角,其表演风趣幽默,轰动一时。解放后,钱化佛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与郑逸梅合集《三十年来上海》。这两幅作品是徐悲鸿为钱化佛所作,一为正面,一为侧面,分别写于1926及1927年。前者应为徐氏刚自欧洲新加坡返抵上海所写;后者则是在新加坡返与家人相会期间之作品,他在中秋同日为多为好友黄震之、李石曾等作素描。徐悲鸿也曾于1923年法国艺术家沙龙展上,将其1922年逗留柏林期间所绘制的一位老妇人的肖像送展。与其老师们的肖像一样,徐悲鸿的肖像画创作也同时存在私人与公共两种层面,而且都涉及对“真实的描绘”和对“精神的表达”。徐悲鸿通过中西两种技法的运用和表达,使这一类型的绘画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同时也展现了他扎实的素描功底。
专场名称 :
寻珍:现当代艺术夜场
拍卖日期 :
2016-06-06 19:30
拍 卖 会 :
北京匡时2016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声 明 :
*本结果源于拍卖机构提供的拍品图文数据,本网不对其艺术品的真伪及价值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