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6 王达 行书听雨楼诸贤记

点击查看高清图
图 录 号 :1466 王达 行书听雨楼诸贤记 / 纸本 手卷
作者 :
王达
访问量 :
2168
创作年代 :
1407年作
类 别 :
规 格 :
24.5×113cm
估 价 :
4500000 - 5000000
成 交 价 :
8050000
著录 :
著录:1.朱存理《铁纲珊瑚》卷五,明弘治年间刻本(1480年左右)。2.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一,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1616年)。3.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九,明崇祯七年刻本(1634年)。4.汪珂王《珊瑚网》卷十一,明刻本。5.张丑《书画见闻表》卷六,明刻本。6.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卷三,明万历年刻本。7.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续》卷五,明崇祯年刻本。8.吴其贞《书画记》卷三,清顺治年刻本。9.高士奇《销夏录》卷三,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1693年)。10.王原祁《佩文斋书画谱》卷一零零,清康熙四十八年刻
款识 :
钤印 :
道乾
备注 :
备注:1.李恩庆有听雨楼图临本,今藏故宫博物院,题跋中提及此题跋。2.《听雨楼图卷》经卢山甫、沈臣甫、沈孟渊沈周祖孙四代、李日华、郁逢庆、高士奇、成亲王、吴荣光递藏。王达《听雨楼诸贤记》考略王达其人一 东南五才子《听雨楼诸贤记》的作者王达,字达善,无锡人,画家王绂之兄,是明初有名的才子。明代刘昌《悬笥琐探》一书有“东南五才子”一则云:“吉水解学士缙,天质甚美,为文不属草,顷刻数千言不难,一时才名大噪。时杭有王洪希范,吴有王璲汝玉,闽有王偁孟扬,常有王达达善,皆官翰林。四人者,词翰流丽。孟扬常谓希范曰:‘解学士名闻海内,吾四人足以撑柱东南半壁。’识者谓为知言。……”可知王达有文名于时,其事迹亦散见于后人掌故、笔记、诗词论述中,今爬梳数事,或可略见其生平。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八记载:(永乐五年六月乙未)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达卒。达字达善,无锡人,自县训导以荐升国子监助教。上即位,用姚广孝言,升翰林院编修,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达性澹泊,为人谦和恭慎,为文章以诗名。上间问建文君过失事,达对曰:可与为善,但辅导者非人,故误之耳。达卒年六十五,命有司归其丧。以上可算作王达一生出处大概,在同时代人胡广为王达所作的墓志铭中,则有更为详尽的说明,墓志铭中说王达父祖皆隐没无名,至王达始读书业儒,虽家贫而好学不倦。王达早年受知于乡里前辈张公筹,甚得器重,后张官礼部尚书,王达至京师受教,而“京师翰林宋景濂先生见公端重简默而丰仪卓伟,叹异其才,折辈行以相交。”或许由此使得王达名声渐著,他被地方官员聘为讲师,后来还做过大同训导、国子助教,成绩也都不俗。二 入职翰林院关于王达为翰林院编修一事,《明实录》中记载为姚广孝举荐。胡广墓志中则说:“今天子居藩邸,即闻公名,即位召与语,称旨,遂命入翰林为编修。”都穆《都工谭纂》中记载:“无锡王达善,洪武间为大同训导,尝过北平,以书私谒太宗,太宗优礼之。建文未,助教国子。太宗即帝位,达善为草诏,得入翰林为侍读学士。”《明词综》中记载:王达善,字耐轩,无锡人。洪武中举明经,以荐擢侍读学士。以上诸多说法皆有其合理性,参照《听雨楼诸贤记》,王达明确提到:自来仪以下,予少年时曾交之。则知其与姚广孝很早相识,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在永乐皇帝即位后为心腹,那么王达入翰林院为学士,除了自身才学之外,或许主要得力于姚广孝的举荐吧。三 《永乐大典》总裁都穆书中提到王达为永乐帝即位诏书的作者,祝允明《野记》中说:“文皇即位诏,传为王达善所草。闻之先辈言,实景彰学士笔也。”可知此事说法并不统一,但足以看出王达为永乐皇帝近臣,文采亦为士林所推重。永乐二年,谢缙上《文献大成》,实际上是后来人们看到的《永乐大典》的初稿本,永乐皇帝非常高兴,给编书功臣解缙等147人赐钞不说,还在大明礼部举行了庆祝宴会。但后来永乐帝又发现了其中的不足,所以任命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及谢缙总揽其事,而命翰林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国子祭酒胡俨、司经局洗马杨溥、儒士陈济五人为总裁,共同编订《永乐大典》。在明代杨仪所著《高坡异纂》一书里,还提到王达在永乐三年向皇帝举荐道教人士寻访张三丰事。可知在永乐年间,王达一直伴随皇帝身边,受到信任。《听雨楼诸贤记》的书写时间为永乐五年二月,这是王达生命的最后一年,记中提及“诚甫寄至京命余题”,可知王达当时仍在南京。四 生卒及著述关于王达的生年,由《明实录》记载推算当在至正三年(1343)左右。然据明胡广《翰林侍读学士奉直大夫王公墓志铭》记载王达“生于元至正庚寅月日卒于大明永乐五年六月乙未,享春秋五十有八。”则其生年当为公元1350年。二者出入颇大,未有确论。王达平生的著作不少,记有《耐轩集》《天游集》《诗书心法》《易经选注》《桂林机要诗小序》《梅花百詠诗》及《笔畴》若干卷,传至于今的如《天游杂集》《笔畴》(为大同训导时所作)《梅花百詠诗》尚属少数。王达的诗词,名声亦复不小,清陈廷焯《词坛丛话》: “词至于明,而词亡矣。明初如杨孟载、高季迪、刘伯温辈,温丽芊绵,去两宋不远。至李昌祺、王达善、杨升庵之流,风格稍低,犹堪接武。自马浩澜非出,淫词秽语,风雅扫地。明末陈人中,为一时杰出。但气数近小,国运使然。”和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齐名,可以接武两宋,这个评价也不算低了。《明词综》存王达善《忆秦娥》一首,风格淡远,现录于下:愁如缕,谁家落日敲秋杵。敲秋杵,淡烟衰柳,故人何处。别来每恨关山阻,征鸿影落芙蓉渚。芙蓉渚,短蓬孤棹,几声疏雨。《听雨楼诸贤记》的前世今生王达《听雨楼诸贤记》原为王蒙《听雨楼图》卷尾的题跋,所记述的是《听雨楼图》的创作者和题跋者的平生小传和题跋此卷的缘起。而这件汇聚了数代一流文人笔墨歌咏的《听雨楼图》几百年间流传有序,后竟归于梦寐而不见完璧,充满了传奇色彩。事情的缘起要追溯的元代倪云林的好朋友卢山甫,这位卢山甫,想是一位“爱画入骨髓”的风雅之士,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倪瓒名作《六君子图》即为卢山甫所作,倪瓒在画上题云:“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也正是这位卢山甫,将自己经常和朋友们雅集的一处居所命名为“听雨楼”,并得到了名士倪瓒和张雨的赠诗。至正八年二月十一日,张雨为卢山甫作并书《听雨楼》诗,中有“钟动鸡鸣雨还作,依然布被拥春寒”之句,风格清冷洒落。十八年后,即至正廿五年的四月九日,卢山甫之子士恒将此诗卷携至绿绮轩中与倪瓒一同观赏,当时距离张雨过世已近十余年了,或许卢山甫也已不在人世了吧。倪云林面对故人手迹,不免感慨系之,因此另作两诗写在张雨题诗之后。在这之后的四月廿七日,王蒙和倪瓒一同前往卢士恒听雨楼聚会,其间王蒙画《听雨楼图》相赠,是图“用米法写树一株,余树及江岸远山参以大痴笔意,全用败笔涂抹,楼覆以茅,中有听雨者一人,江干有舟,舟中张盖者一人,摇橹者一人,运笔甚简,神韵翛然,想见兴酣洒墨,顷刻而成之状。”从张雨的一首诗开始,“听雨楼”的故事就这样被越来越多文人雅士演绎、丰富、传承。苏大年、周伯温、钱惟善、张绅乃至明初的大诗人高启、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姚广孝(道衍)、太常博士张羽等人,都参与到这风雅的游戏之中,在听雨楼图卷上留下了自己的题诗或者跋文,到了王达题跋作记时,已然洋洋大观。王达的记述不惟使我们感受到此画的精妙绝伦(“焚香展卷,清风凛然,使人毛骨顿爽。”),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元代文人的珍贵资料。此卷元代藏卢士恒家,明初归沈成甫,成甫即为自己一座临溪的小楼题名为“听雨楼”,并于永乐五年把图卷寄至京师请王达作记。后来沈成甫将此卷赠予沈周的祖父沈孟渊,沈孟渊为此卷专门建造了一座“听雨楼”,并将此卷代代相传,至沈周时尚在其家。后来迭经大藏家项元汴、宋荦、成亲王、吴荣光珍藏守护,并累见于明清书画著录。然而自宣统后,《听雨楼图》的踪迹却变得扑朔迷离,其中原因或有两端,一者清末政局变动,古玩书画恒易其主,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二者古董商为射利之故,割裂本幅,使此卷四分五裂,散失殆尽。王达此记有宣统年题签,即知《听雨楼图》在当时已非完璧。王达书风略谈在明永乐年间,沈度沈粲兄弟的小楷独步书坛,并因此获得皇帝青睐,擢为翰林学士。由此其小楷被大量的文人士大夫争相仿效,遂为后世“台阁体”、“馆阁体”之滥觞。“台阁体”笔致秀美,中宫紧收而取势外纵,端庄典雅。但格调甜媚,千字一同,也是其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清四家”之一的王文治评其:“端雅正宜书制诰”实是一语中地。王达传世书迹极少,除台北故宫有一件王绂上有王达题诗之外,便没有其他墨迹传世。直至《听雨楼诸贤记》题跋的发现,使我们对王达的书法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就本幅而言,其给人第一眼感觉就是气息苍厚,取法晋唐,脱胎于张即之而兼有赵孟頫小楷秀美之姿。端庄严整,笔法精妙,于沈氏兄弟甜媚一路另辟法门。殆因名声很大,许多“宋元”绘画上假跋皆冠以王达之名,也是千奇百怪面目各异。此作作为王达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书法墨迹作品,因而要确认其书法风格是一难点。通过研究,发现在《晴山堂法帖》中有王达行书题诗一页,取法欧阳询、赵孟頫,行笔秀美,可作为王达书法的标准件。《晴山堂法帖》是徐霞客将家藏元明之际名人为其祖上题诗刻石之集帖,有极强的权威性。虽然行书刻帖与楷书墨迹相较确有难点,但是在《晴帖》王达书法中,我们分明可以领会到它们在用笔方式上的潜在一致性。除了高超的书法水准外,本卷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民国时期,黄宾虹便在所编各类美术书籍中,引用《听雨楼诸贤记》中所载介绍作者。加之王达与这些元末文人都是好友,因而小传写得生动简洁,绝非随意杜撰道听途说之笔,具有一定的传记性。《听雨楼诸贤记》内所载元末十八位高士生平,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后人对这些先辈文人的认知。现而今,《听雨楼图》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王达经历了劫后余生的《听雨楼诸贤记》成为了那张名作的仅存见证者。欣赏此卷,我们手中的仿佛不只是一件单纯的书法作品,更是六百年前元末明初文人意志的传承。
专场名称 :
畅怀——古代书法夜场
拍卖日期 :
2016-06-07 20:00
拍 卖 会 :
北京匡时2016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声 明 :
*本结果源于拍卖机构提供的拍品图文数据,本网不对其艺术品的真伪及价值负责。